各種不同地質條件下巖石孔隙計量圖像顯微鏡
巖石學方法
在進行涉及地殼各類不同塊段的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時,必須深入
研究巖石和地質建造的物質成分。這時,查明。次生”礦物的性質,
即后生曠物的成分、組合性、析出形式和比例關系,具有特殊的意義
。
直到不久以前,對后生礦化作用主要還是在詳查時在近礦空間中
進行研究。與此同時,還查明了呈區域分布的交代產物,如斷裂帶的
石英—長石交代巖以及青磐巖、鈉長斑巖等在某種程度上與近礦產物
對立的巖石。在各種不同地質條件下新生成的礦物組合的專門填圖結
果表明,其中許多曠物組合以區域分布參數為待征,分布面積為數十
和數百平方公里。
大面積分布的后生礦物組合在絕大多數觀測點上只占原巖體積的5
—15%,它們交代了“原生”礦物,充填在孔隙、裂隙及其它空洞中
。只是在個別局部地段,這些礦物才完全“排擠”了原巖,形成交代
巖體和大的曠脈。在地殼活動帶內,規模很大而又完全沒有后生礦化
作用的單一巖石塊段,是極為少見的。
盡管上述后生礦化作用的分布是斷斷續續的、模糊不清的,蜘蛛
網式的,但仍值得對其進行地質研究:
①在后生礦化的成分中可以劃分出統計學上穩定的具有均一結構
關系的礦物組合(淺帶變巖); ·
②這些礦物組合(淺帶變巖)的分布帶可以在地質空間中圈定出來
,
⑧可以查明這些帶彼此之間的和這些帶與其周圍地質體的空間—
時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