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巖和陸源碎屑巖油層在孔隙分析顯微鏡
碳酸鹽巖和陸源碎屑巖油層在孔隙
空間結構和表面性質方面的差異
碳酸鹽巖和陸源碎屑巖油層的孔隙度、殘余水飽和度、驅油系數與滲
透率的關系,孔隙度和滲透率的下限值以及其它一些參數通常是不同的。
其原因在于這苘種巖石的孔隙空間結構的特點不同。 因此,用物理性質不
同的方法。對比陸源碎屑巖和碳酸鹽巖的結構參數是很有意義的。
對比研究的對象是彼爾姆地區的科庫伊、奧辛、庫利金、安德列耶夫
和庫葉金油田雅斯諾波良期和泥盆紀沉積的陸源碎屑巖以及該地區的奧辛
、拉斯韋特,庫口十金和康斯坦丁諾夫油田維列依,巴什基爾和納繆爾期
的碳酸鹽巖。前者主要是純凈的或泥質含量低的石英砂巖,后者則是巖性
—巖相不同的碳酸鹽巖——從生物沉積列碎屑—軟泥沉積。
因此,在陸源碎屑巖油層中,孔隙的大小不僅決定了容積特性,而且
決定了滲流特性,這是因為這種巖石的孔隙空間結構比較均勻,即孔隙的
分布是相互靠近,且被短窄型喉道所連接。
在碳酸鹽巖中,孔隙孔道半徑r真的平均尺寸出r,的小2—6倍,而在
陸源碎屑巖中,卻僅僅小工一4倍。由于高滲透性巖石的孔隙孔道的截面沿
其長度和流線方向的變化較小,因而當孔隙和孔隙孔道尺寸之差變小和巖
石在水動力學方面變得更為完善時,這種巖石就具有h八。比值最小的特征
。
由這兩個關系式可以看出,碳酸鹽巖具有比較復雜的孔隙空間結構,
因為,與陸源碎屑巖不同的地方是,碳酸鹽巖的滲透率與其孔隙孔道尺寸
的大小有關,但實際上并不取決于孔隙尺寸的大小。
在片值可比的條件下,在滲透率低值區,與陸源碎屑巖相比,碳酸鹽
巖具有更大的孔隙孔道平均半徑。隨著滲流特性的改善,這種差別逐漸縮
小,而在滲透率高于1,0微米’的條件下,這兩類儲油巖的孔隙孔道的尺
寸就可以相提并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