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巖中的孔隙顆粒直徑分析光學顯微鏡
孔 隙
就像顆粒、基質等一樣重要,碳酸鹽巖中的孔隙在近年來異常地受到
重視,因為它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儲集場所。巖石的孔隙度是指其總的
孔隙所占空間與巖石體積的比率。碳酸鹽巖儲集性能主要取決于滲透率,
孔隙度大有可能滲透率也大。但有時巖石的孔隙度很大但其滲透率卻很低
。所以,能連通的有效孔隙對油氣儲集特征特別重要。
基 質
碳酸鹽泥又叫泥晶。泥晶的粒徑范圍在0.03—0.04 mm之間,它司少
量地作為基質見于由顆粒支撐的碳酸鹽巖中,如數量豐富,便可形成泥晶
灰巖或灰泥巖(calcilutite),F代灰泥由文石組成,而古代石化的同類物
則由方解石組成。
產生灰泥的作用有好幾種。風、波浪和潮汐作用可把生物殼碎屑及其
它顆粒破碎,最后將其磨蝕成同成分的泥晶。在把碳酸鹽巖顆粒破碎成泥
晶或灰泥的過程中,生物活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吃珊瑚的鸚嘴魚、嚼
啃生物殼的海底生物和能鉆孔的無脊椎動物,特別是那些低等的藍綠藻類
,它們能把骸晶粒掘成坑,導致顆粒表面泥晶化。顆粒被軟化后,便易于
破碎,進而分離出灰泥。鈣藻類,如仙掌藻(halimeda)的粘液組織就能分
泌針狀文石,死亡時其粘液質腐爛還能釋放出針狀文石。
有證據表明,無機文石泥的直接沉淀有時也會發生。在現代碳酸鹽沉
積環境中,如巴哈馬臺地、波斯灣常見“泛白”現象,它是一種云霧狀灰
泥水流短暫地分散在海水中所形成的現象。可認為是文石從海水中自然沉
淀的過程。但某些地球化學資料與這種解釋相悖,因而對這種現象還有其
它解釋。總之,灰泥的成因是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