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沉積物顆粒及巖石礦物分析圖像顯微鏡
生物蝕變作用及其所伴生的化學作用過程可對碳酸鹽沉積物顆粒及巖石
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它們分別向泥晶及泥屑灰巖轉變。這種作用的機制是
由于大量鉆孔和石內生物中的某一種叢生于碳酸鹽沉積顆;驇r石中,而
當這些生物死亡之后,細粒沉積物及膠結物充填于它們原先居住的孑L隙中
而產生的成巖作用過程。
顆粒蝕變作用
這種作用過程為石內藻或石內菌鉆孔進入到砂粒級沉積物顆粒中而造
成顆粒蝕變作用。其中的藻類主要為藍綠藻和綠藻類,它們大量發育于透
光帶的上部,水深可達70m左右;真菌類的繁殖深度可延伸到500m或更深的
海底,而有些異養細菌和藻類可見于遠洋深海底。這些微生物的叢生作用
以在較少移動的沉積物顆粒最為發育,有利于這種作用發生的沉積背景包
括瀉湖及淺灘上的局部安靜環境等。
在熱帶淺海環境中,上述石內微生物死亡之后所遺留下來的孔穴常被
高鎂方解石膠結物昕充填。如果微生物的鉆孔作用僅限于顆粒的邊緣,則
可發育由微晶鬲鎂方解石或文石組成的顆粒外表皮,此即為通常所稱的“
泥晶套”。這種泥晶套的發育常有利于顆粒在以后的成巖環境中保存下來
。
如果微生物叢生作用極為強烈并且延伸時間很長,則整個沉積物顆粒
可被轉變成完全由微晶高鎂方解石或文石組成,而且其原始顆粒結構被完
全破壞。這種完全泥晶化作用在葡萄石和疊層石中極為常W‘。經歷這種蝕
變作用的顆粒常稱為成巖球粒,這種成巖球粒有時很難或根本不可能與糞
球粒相區別。
在深海和中高緯度海底上,微生物叢生作用可同樣發育,但是它們所
遺留下來的孔穴一般仍保留下來而不被充填,因為碳酸鹽沉淀作用不發育
。從而,沉積物顆粒有可能逐漸破碎成小碎片。
巖石蝕變作用
除了上述由于微生物作用而產生的蝕變作用外,個體較大的生物也可
在已石化沉積物表面上產生鉆孔作用,這些生物包括海綿、雙殼類以及多
毛蝸蟲類等。它們常作用于礁體和海底硬地表面,由此而形成的孔穴可被
砂級到粉砂級沉積物及膠結物所充填,同樣地,這種作用可使得原始粗粒
的巖石類型轉變成泥質灰巖,從而失去巖石大部分原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