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砂壤土粘粒和有機質含量較它土壤少-土壤顯微鏡
細砂壤土的粘粒和有機質含量比其它土壤少。因此每公頃10厘米的土
層只能保持大約1100公斤的氮素。每公頃用112公斤氮素,氨在土壤中擴散
約29厘米,而這部分土壤多數都可以被氨充滿。
開始氨以氣體移動,但是它的最后分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氨氣與土
壤粒子和土壤水分之間進行反應的函數。分布模式基本上由氣體通過土壤
孔隙的擴散和土壤的吸附能力來決定。
施肥帶的特性 從濃度來看,氨在吸持帶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以施肥
帶中心氨釋放點的濃度最高,從這點開始,隨著距離增加而濃度減少。pH
也以同樣的模式變化。
由氨所占據土壤體積的多少,取決于土壤的各種性質和其它一些因素
。
(1)土壤耕性對于土壤氨分布的模式最為重要。它大大地防止擴散,并
決定施用時土壤的操作環境。
造成耕性不良的任何狀況,都會限制氨的吸收,并有增加土壤氮素損
失的可能性。
(2)氨的擴散與土壤水分含量呈反相關。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因此,
土壤空隙部分阻塞的潮濕土壤,限制了氣體的擴散,使氨保留在一個較高
濃度的較小區域中。
潮濕土壤注射裂縫可能未完全閉合,使氣體有可能沿著注射裂縫上升
,如果氣體沒有為土壤吸附,就會有部分擴散到土壤外面,這樣氨就被吸
附在種子帶中,假如施用氨后,太早進行種植,會傷害正在萌發的種子。
(3)質地和有機質為化學吸附提供膠體物質。在各種刁;同的施用深度
中,氦的擴散均與土壤膠體含呈呈相反變化。,氣體移動的范圍,砂土較
壤土大,而壤土又較粘土來得大。
(4)在堿性土壤中(pH值7.5以上),氨大量施用,它的移動和吸持模式
仍然正常。 - ,
(5)施用量和施用間距直接影響氨的分布模式。增加用量和間距,能夠
擴大吸持帶并使帶內的pH.591氨濃度提高。
(6)其它影響 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土壤的自然裂縫、作物殘茬,已
腐爛的根系、粘粒種類及施肥裝備類型等對于氨的分布模式都能產生明顯
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