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脫巖玻璃碎屑顯微鏡下方可見到的石英
唐瓷土*( Tonstein)是一種有特色的巖石類型,主要由高嶺石組成。在
歐洲,這種粘土與石炭紀煤層密切共生。單層很薄,但在橫向上延伸很廣。
它有可能是花崗巖風化形成的,但其局部的殘留物有助于說明是火山灰蝕變
形成的。唐瓷土是一種粗糙堅硬的巖石,但新高嶺石粘土巖通常發白色,有
塑性。高嶺石廣泛用于陶瓷、造紙和醫藥工業。純高嶺石巖為非海相成因,
因為有海水時,高嶺石能迅速轉變成更復雜的粘土。
伊利石伊利石有時稱作水云母,為三層硅酸鋁(晶格),K2QO的含量可達8%
。鉀長石不完全蝕變形成的高嶺石以及海洋環境下高嶺石的成巖作用都能
使伊利石含鉀。在沉積物中,伊利石是最豐富的粘土礦物,但它不如高嶺石
明顯,因其晶體很小,只熊在光學顯微鏡中看到,即使在電子顯微鏡下,伊利
石晶體也較高嶺石小,且發育不好。
蒙脫石第三種粘土礦物是蒙脫石。也是三層晶格,其特性是能吸水膨脹
和失水收縮。蒙脫石可含高達20%的水,以及鈣和鎂等。主要由蒙脫石粘土
組成的泥巖叫做斑脫巖。斑脫巖在野外可根據其粉狀花揶菜似的表面加以
辨認。把蒙脫石團塊放在水中,能見其膨脹散開
斑脫巖是火山灰原地蝕變而成的,這在海洋和大陸環境都可發現。失去
光澤的玻璃碎屑以及只能在顯微鏡下方可見到的石英、云母和長石顆粒及
重礦物等也可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