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熱材料孔隙率分析圖像便攜檢測顯微鏡
孔的作用并不總是一致的。孔的含量很小時,強度會有所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細小的孔被認為是能量吸收中心,裂紋在這里走向“
死路”,斷裂應力被解除。這個正影響僅限制在孔隙率為0.1%-0.5
%的小范圍內。
什么是材料的耐熱性
當我們談到熱或溫度的時候,總是要與時間的長短聯系在一起。因
此,在本文中提到的耐熱性,可概括為耐高溫、耐溫度變化以及耐持續
受熱這三個方面。
就材料而論,所謂“耐”是指什么呢?如果不是專門針對熱,而只
是泛泛地解釋,那就是指即使有外界因素的作用,仍能繼續維持其原來
狀態的能力。更簡單地說,就是指還繼續保持其作為固體物質的形狀或
性質的能力所謂外界因素,可以包括溫度、光、力、聲、電磁能,以及
氧為代表的一系列化學物質等。而且,這類外界因素一般很少單獨地起
作用,多數情況都是或多或少表現為綜合地起作用。
但是,要研究材料同時受到這樣眾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的狀態,并不
是一下子就能夠闡述得很清楚的。因此在這一章內,仍然按照本書開始
的意圖,主要把耐熱性作為研究對象,至于耐其他因素作用的能力則只
舉若于有代表性的材料作為實例進行討論。
以“耐熱性”為主要內容的討論,實際上是把熱看作來自外界的
一種作用因素來考慮材料受熱時發生的變化。即使這樣,也仍然不能忽
略客觀上同時存在著的另外兩種作用因素,即由于地心引力或運動物體
的存在而形成的外力和因周存在某種物質而引起的化學作用。由于這
些因素都是持續存在并起作用的,因此材料必須既沒有損耗,又不致變
質,也不因外力而變形或因材料本身所產生的力而發生變形或破壞。所
有這一系列的要求都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由于受熱而導致的變化,在大多數情況可有三種表現,即:由
于氧或其他化學物質的作用引起變質,由于本身內部產生的力使之破壞
,以及完全由于外力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