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損過的表面的硬度實驗室專業顯微鏡
實驗室研究(將在下面提到)表明,對于前兩種磨損形式。鋼和鐵
的抗磨粒磨損性能與宏觀性能(例如硬度)有密切的關系。這里提到的
硬度按理說應該是被磨損過的表面的硬度。由于加工硬化,這種硬度
高于原始硬度。遺憾的是對已磨損的表面進行硬度測量比原始硬度的
測量要困難得多,通常只能用原始硬度(磨損前)來比較耐磨性。這種
方法對于普通鋼是可行的,因為其原始硬度與巳磨損的表面的硬度具
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但對于奧氏體錳鋼則不適合,這種錳鋼的原始硬
度很低,它不能代表被磨損后表面的高硬度——或者說不能反映出它
的高耐磨性。在鑿削式、磨損條件下鍛鋼和白口鑄鐵的耐磨性與原始
硬度的關系。除了上面提及的奧氏體錳鋼的特殊情況以外,耐磨性與
硬度都可以建立相應的關系。但是在低應力磨損的情況下,在相類似
的范圍內鋼和鐵的耐磨性與硬度幾乎不可能建立對應的關系。
為了清楚起見, 更確切地說,按一個完善的學科分類法,可以
將磨粒磨損分為三種經驗形式。最近的研究表明,磨粒磨損研究的另
外一種方法是研究磨損的詳細機理。原始硬庹(HB) 鍛鋼、白口鑄鐵和
12緯錳鋼的耐鑿削式磨損性能
更重要的是各種類型磨粒磨損的機理都是相類似的。因此所要回
答的問題是,如果金屬遷移的機理基本上是相類似的,為什么在不同
類型的磨粒磨損條件下材料具有不同的磨損特性。需要做許多工作來
解釋這種現象,把上述的觀察連同早期的工作綜合在一起,就可以認
為磨損傷痕的尺寸與顯微組織存在著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