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纖維與硅酸鹽水泥層疊結構分析顯微鏡
石 棉 水 泥
石棉水泥由分得很細的石棉纖維與硅酸鹽水泥組成,其中也可能
含有某些纖維素纖維或細硅砂。至于石棉纖維的重量配合比范圍,就
平板與波紋板而言通常是9—12%,壓力管是11—14%,耐火板則是20
—30%。制造方法主要有三種, 即濕式傳送輥法(或稱哈謝克法),
半干法(或稱馬雅尼法)以及干法(或稱門凡爾法)。這些基本方法的各
種變體形式,可用于制造各種不同的產品。
濕法(或稱哈謝克法) 這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制造方法,可用于
生產各種各樣的制品。這種方法起源于紙板制造工藝,其原理如圖1所
示。一開始是用石棉纖維和水泥加水制成低濃度的懸浮液,其中含有
重量約為6%的固體。經過攪拌之后,懸浮的固體在轉動的網輪表面濾
積成為薄膜,然后被轉移到循環式滲水毛布傳送帶上。當傳送帶從真
空箱上經過時,薄膜中多余的水分便被吸去。隨后薄膜又被傳送到鋼
制積料滾筒上,以便用加壓輥將它壓實,從而進一步脫水,并讓它在
滾筒上纏繞下去,直至達到所要求的厚度為止。當多層0.6—1.4毫
米厚的薄膜積累起來達到所需的總厚度時,積料筒上的附著物即被切
下并攤鋪在一條循環式橡膠傳送帶上,這種“濕坯”很柔軟,并具有
足夠的扯裂強度, 因而可采取機械手毆或手工方式進行模壓加工,
以制成平板、型板或相當復雜的型件。對這種板料的長度起決定作用
,因而也對成品最大長度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乃是積料滾筒的直徑。
由低濃度的石棉纖維水泥懸浮液形成最初的材料薄層,這一過程
往往促使纖維在料層平面上呈現二維定向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傾向
于按網輪旋轉方向定向。此外,采取將這樣一些薄層纏繞在積料滾筒
上以達到最終厚度的方法, 又使產品具有層疊結構。